版权及著作权声明

    本网站(www.noahkid.cn)上为版权及原创著作权所有人的文件,在此并未作任何授权。
    本网站上的文件仅限于为信息和非商业或个人之使目的使用,并且不得在任何网络计算机上复制或公布,也不得在任何媒体上传播。未经版权人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包括但不限于:以非法的方式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使用,否则版权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

版权人拥有对本网站的内容进行随时更改之权利,事前将不会另行通知。
版权人不保证或声明本网站展示的资料是否正确、全面或是最新数据。
本网站内的所有图片(包括但不限于插图、产品图等)、文字描述等,仅作为参考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不构成任何建议,非公司的任何承诺或要约。
本网站内的非原创作品,仅为知识分享,非用于营利目的。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课程故事】美述博物馆//一场充满探究与趣味的学习之旅

2023.03.20

美述博物馆——一场充满探究与趣味的学习之旅

我们一直要做的是——收集儿童的表达、表现、所思、所想,倾听儿童的原声音、关注儿童的原体验,从繁杂的原始素材梳理出儿童真正的问题,为儿童持续的探究提供支持。

近日,桐乡市庆安小牛津幼儿园举行了“美述博物馆”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本次项目化学习结合当下时间点,以“乡味·乡味·乡情”为主题而推进,新年博物馆、剪纸博物馆、扎染博物馆、泥博物馆、皮影博物馆、蚕茧博物馆等10个传统文化项目以手工作品、游戏、展览馆、体验区等多种形式呈现了探究成果。

乡味——家乡的味道是怎样的呀?

上学期末,伴着冬日的阳光,欢乐的锣鼓声,侧耳倾听,新年的脚步近了。翘首盼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闪亮的日子,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十二月里,桐乡市庆安小牛津小班组的孩子们准备布置一个新年博物馆, 过年欢快的时光一直延续到这学期初……

小一班的除夕日——小一班的孩子们敲锣打鼓地开始行动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才艺组,布置组……在活动中,孩子们一个个神采奕奕,动手创作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如粘土类:柿子树,饺子,年夜饭等。绘画类:鞭炮,腊梅花,灯笼等。同时,还利用拓福、剪纸等活动进行新年装饰。通过这些创作,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都有所提升,而且对年的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二班的小年夜——《指南》中指出“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经常和幼儿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小二班的孩子们”通过聆听《小年的故事》,了解了民间祭灶的习俗,并围绕“小年”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表达,将节日习俗与生活经验相链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打扫房子、制作扫把、做汤圆、品尝糖瓜……

小三班的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了让孩子们循序渐进感受新年氛围,小三班的孩子们开展了腊八活动。从腊八节的绘本阅读一起走进腊八的节日氛围,了解腊八习俗,知道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同时认识各种豆类,了解了腊八粥的制作方法。腊八节另一重要习俗腊八蒜:孩子们自己剥蒜、添醋、加糖,自己制作腊八蒜,并将制作好的腊八蒜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品尝。活动最后,孩子们一起体验围炉煮茶,初次自己动手布置场地,品尝美食,说说自己的新年趣事。

乡俗——一起去寻找沁入心间的传统文化

中一班的“纸来纸趣”——基于幼儿的兴趣,源于幼儿的生活,中一班的孩子们在家园共拓的力量下,对纸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趁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们紧锣密鼓地开展了造纸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索,找到造纸的秘密。

中二班的“扎染成趣”——“扎”一抹童年,“染”一抹快乐。中二班的孩子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浸润、探索、滋养、感受,用童言童语、童真童画传递艺术的真谛!

他们通过初探扎染、相知扎染、扎染音乐会、扎缝间的精灵、布里生花等活动,让幼儿欣赏了解各种扎染的成品,自主探索、尝试综合运用揉、卷、捆、扎等方法进行扎染制作。在洗一洗、扎一扎、折一折、染一染的体验中变幻出艳丽的色彩和无穷无尽的图案,带给孩子们视觉上美的享受与冲击。

中三班的与“泥”一起——爱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泥巴细腻或粗糙,可塑性强,无疑是大自然馈赠的一种绝佳自然材料。发现孩子们对泥的浓厚兴趣,中三班开展了《与“泥”一起》的项目化学习。

孩子的经验积累是在实践感知和真实操作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孩子们利用幼儿园里的土地去探索发现,挖泥、和泥、做小泥人,造泥巴房子……感受玩泥的乐趣。

中四班的“皮影戏”——源于一次户外活动的“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老师,教室里也有影子,你快看。”那么,这些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影子又能玩出什么好玩的游戏呢?引起了孩子们的激烈讨论。

随后一场“皮影戏”的游戏延展开来。在调查、观看视频、体验制作、游戏等 亲身体验、实际探究的方式下,中四班孩子们对皮影戏有了较多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的表演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五班的花灯——中五班的孩子们历经半个月的时间,在花灯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浓厚韵味,孩子们眼神中充满好奇、欣赏,虽然离日常生活有些远,但是他们用实践和参与度诉说着他们的兴趣,,一双双小手地精心参与制作,完成了绘画花灯、剪纸花灯、涂鸦花灯、保鲜膜透明花灯等。传统文化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提升更是弘扬中国文化的启迪。

乡情——一起去寻找沁入心间的传统文化

大一班的毛衫博物馆——濮院是全国最大的毛衫集散地。对于濮院的孩子来说,羊毛衫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毛衫制作工序、毛衫包装、毛衫售卖是孩子们最宝贵的已有经验。大一班的孩子们以游戏化的浸入式体验深度了解了羊毛衫的生产工序,体验羊毛衫的设计,并在毛线创意活动中感受了羊毛衫的美感,感受濮院羊毛衫的魅力。

大二班的探“菊”记——菊花的生命力顽强,颜色和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的颜色还有不同的寓意,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在菊花美术博物馆开展中,大二班的孩子们通过观察菊花、感受菊花,发现菊花的特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菊花和它们的用处,帮助幼儿了解菊花的用途。在绘画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菊花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家长助教学习菊花烘焙的方法以及制作菊花茶的步骤,品尝菊花茶的味道。“生活即教育,处处皆课程”,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处处都蕴含着教育的契机,这些教育契机可以巧妙地转化成课程,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幼儿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大三四班的择茧织梦——“桑柘绿阴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这是江南水乡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丝织历史的真实写照。大三、大四班的小朋友们认识蚕茧、制作各种手工艺品,进行艺术的诠释,认真专注,沉浸其中,细细勾勒出创意的图案形状,很是惟妙惟肖。利用缫丝工具进行抽丝、进行剥茧,让小朋友们对于蚕文化不再停留于图片上,而是直观的面对实物,进行操作实践,在了解蚕文化的同时开阔了视野,知道蚕儿光辉灿烂的一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桑蚕文化的韵味,丰富了小朋友们的探索、观察、合作、动手、创造、想象等多种能力!

大五班的“粽”情一线牵源于班里幼儿早餐吃了一个粽子,大五班的孩子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老师捕捉到了孩子们对于粽子的口味及想知道如何包粽子的契机,于是进行了一场关于粽子的探秘之旅。

通过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粽子口味,粽子来历的调查,并计划了自己想要包的粽子的口味,学习包粽子。在包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包粽叶,如何绑粽绳才能使粽子不漏。接下来又进行了各种关于粽子的创作,有美术《粽子逃跑计划》、《粽子加工厂》,黏土《不同造型的粽子》、《风铃粽子》,水彩画《端午节的粽子》,版画《拓印粽子》……

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能力以社会交往能力,并让传统民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幼儿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深度学习中关注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一场场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深度自由行中,教师们坚持做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引领者、同行者,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640 (1).jpg


640.jpg